当前位置: 七色花 > 病害 > 农作物 >

棉花红叶茎枯病危害、发病原因及防治办法

2021-03-20 20:36
长江流域棉区发生量较大,初花期开始发病,盛花期至结铃期发病较重而且较普遍,棉花红叶茎枯病是棉花中后期经常发生的一种暴发性病害。

别名:棉花凋枯病、棉花红叶枯病

分布为害:长江流域棉区发生量较大,初花期开始发病,盛花期至结铃期发病较重而且较普遍,棉花红叶茎枯病是棉花中后期经常发生的一种暴发性病害。

症状:棉花红叶茎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,初花期开始发病,盛花期至结铃期发病较重而且较普遍,7-8月零星发病,9月中下旬至10月达到发病高峰,发病初期,叶片出现红色、紫色斑点,逐渐扩展至全叶红褐色、褐色,叶片自下面上脱落成光秆,有时病叶亦可是红黄色,并且伴有植株萎蔫现象,最终导致全株死亡。雨后初睛,萎蔫症状表现特别明显,远望似棉花枯萎病但其茎根内部的导管不变成黑色。受害轻的植株黄瘦、铃少而小、纤维短、吐絮不畅,发病重的则植株提前枯死,棉铃不能成熟,对产量影响极大。

病原:土壤缺钾引起的生理病害。

发病规律:引起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原因主要与土壤、营养、肥水、气候和裁培管理密切相关,尤其是钾肥不足。

(1)土壤:沙性土壤及盐碱地、低洼易涝地块的土壤发病重。

(2)营养与肥水:施肥时,氮磷钾配合不当,特别是钾肥不足,造成土壤缺钾发病重。地膜覆盖棉田,由于地膜增温保墒作用,改变了土壤物理性状,加速了土壤养分的转化,致使棉花苗期养分过多消耗,但随着棉花生长,土壤养分渐少,特别是速效氮钾肥迅速减少,加上后期施肥不合理,形成棉花后期缺肥早衰,导致发病重,留苗密度过大,大部分棉田留苗密度在75000-90000株hm2,造成前期旺长,后期脱肥,抵抗力下降,发病重。

(3)气候:降水偏多年份,地上部生长快,但根系浅,吸收养分能力差,发病重。

(4)栽培管理:①棉田长期连作,管理粗放,肥水供应失调,发病重。②抗虫棉品种需钾量大,一般情况下,转基因抗虫棉氮、磷、钾的需求量为3:1:4.5,而传统农民施肥过程中,氮,磷、钾肥投入比例为3:0.5:1,造成重施氮肥、轻施磷、钾肥,钾肥用量少,土壤供钾不足,发病重。③耕层变浅。由于生产中使用旋耕犁及其他原因,使土壤耕层变浅,平均耕层只有15cm左右,根系下扎受阻,深层养分不能充分利用,影响了棉花的生长发育。④不中耕,棉田不进行中耕,致使雨季排水困难,造成棉田积水,影响土壤通透性,棉花吸肥吸氧困难,发病重。

防治措施:棉花红叶茎枯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,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。

(1)通过施用有机肥和轮作倒茬、深耕、中耕等措施,改善土壤供给水肥气热的能力,提高供肥水平,促进棉花根系的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。

(2)施肥应在投足基肥的基础上,加大钾肥的投入量,科学追肥,一般每公顷可施入优质腐熟有机肥30000kg尿素150-225kg、磷酸二铵300-375kg,氧化钾300--450kg。在施肥方法上基肥采用全层施用,即在棉花播种前施入全部磷酸二铵、2/3氮肥、2/3钾肥,随旋耕施入土壤,花铃期追施1/3氮肥、1/3钾肥。另外,在盛蕾期至盛花期可适当喷施2-3次叶面肥,用1%的尿素溶液和0.3%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合喷施,以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。也可在叶面肥中加人乙蒜素、多菌灵等杀菌剂预防叶斑病和枯黄萎病。

(3)做好抗旱排涝工作,适时灌溉抗旱,多雨季节要注意及时排水,保持土壤的适宜水量,协调肥水的供应,以水促肥。干旱季节及时进行浅中耕,减少水分的蒸发,保墒并促进根系的发展,有利于棉株的生长,增加抵抗力,减轻病害的发生。

(4)在棉花种植密度上,应根据每个品种特点,合理密植,防止因徒长所带来的棉株生长失控。此外,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应结合气候、地力、长势、综合考虑进行化学调控,确定化控时间及药剂用量,一般于苗期、蕾期、初花期、盛花期、打顶后分别少量多次喷施缩节铵等调节剂,以达到合理调控的目的。

(5)棉花发病以后,及时喷施百菌清、多菌灵等杀菌剂2-3次,防止其他病菌的入侵,缓解病情。

    最新资讯